作者: 李保珠 彭傳軍 來源: 菏澤日報 發表時間: 2022-05-11 10:02
東明縣是黃河入魯第一縣,有76公里黃河沿岸線和全省最大的黃河灘。自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重大戰略以來,人居環境進一步得到有效改善,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。
五月的東明縣黃河灘區,陽光明媚,春意盎然,處處彰顯著生機和活力。
在黃河入魯第一鄉的焦園鄉,被眾多媒體稱為“黃河入魯第一村”的斜辛莊村,在春風吹拂下進行著年復一年的四季輪回。該村四面被河南包圍,僅有一條路通往山東。因為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,村民搬遷到焦園2號村臺后,原村莊確定保留。
站在村莊大街上,發現現在的街道并不斜,但“斜”的名字從何而來?據老人講,傳說北宋時巾幗英雄穆桂英征北,在此與蕭天左展開大戰,蕭天左曾布下天門奇陣,但被穆桂英攻破。因為戰亂較多,軍營駐扎的緣故,后來這里的村莊常以排兵布陣的布局建設,每條街道不是正南正北,而是斜著相互連通,不熟悉地理的外村人來到這里,一般走不出來。
老的斜辛莊早已掉進了黃河河床,現在的村址是后來建設而成。在這里,老人們還有很多與當年相關聯的傳說故事,一來是當地人茶余飯后津津樂道的話題,二來讓“入魯第一村”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。隨著“斜辛莊”名氣的提高,凡是來東明采風或者旅游的人,都會一睹“黃河入魯第一村”“黃河入魯第一壩”的風采。
焦園鄉也因灘區遷建帶來發展機遇,通過產業融合、景觀打造、環境整治、文化提升等路徑,著力發展生態農業、水產業、旅游業三大特色產業,實現農業質量、效益和整體素質全面提升,有序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。該鄉先后被命名為“山東省長壽生態宜居鄉鎮”和“山東省旅游強鄉鎮”。
同在焦園鄉,被人們熟悉的還有黃河國家濕地公園。該公園緊鄰著黃河大堤,占地1萬多畝,里面種植著數百種形色各異的花草樹木,還有動物園、采摘園、百果園、碧海金灘、水上樂園、千畝濕地、望鶴閣觀景臺、荷花蘆葦蕩、青少年拓展訓練基地等景點。在這里可以消閑娛樂、放松心情,也可以領略花的海洋、樹的世界,還可以品嘗到地方小吃和異域味道,是周邊縣區休閑娛樂的好去處。
黃河國家濕地公園“獨善其身”的“靜”,與黃河“一瀉千里”的“動”相得益彰,吸引千萬來客。2018年和2019年東明縣在黃河國家濕地公園連續舉辦兩屆馬拉松賽,黃河國家濕地公園作為賽事起點并承擔迷你馬拉松賽事。
公園內文化底蘊豐厚,為北宋時期皇家玄天觀、天棚寺舊址所在地。經過發展,逐步形成了以弘揚黃河文化、開展濕地觀光、水上游樂、森林游憩、果品采摘等為主要特色的濕地公園,年接待游客20萬人次,平均年收入300萬以上。
黃河灘區居民遷建是萬眾矚目的世紀工程,在全縣24個村臺中,焦園鄉、長興集鄉各建10個村臺;沙窩鎮2個村臺,菜園集鎮2個村臺?!耙淮逡豁?,一村一品”24個村臺規劃設計具有不同風格。美麗溫和的村臺像一串串明珠,星羅棋布地鑲嵌在黃河東明段,在傾聽東明黃河故事同時,感受更多現代版的“愚公移山”。
有經歷者說,從菏澤的牡丹機場乘坐飛機,在上空盤旋時,鳥瞰黃河灘區,新村臺是風韻各異,美不勝收,一道靚麗的風景線,又是一個個地標性建筑群。不僅在飛機上看村臺十分美麗壯觀,新村臺還引來眾多游客前來參觀,他們所到之處,無不為村臺的工程浩大、設計精美、環境舒適而感到震撼驚呼“了不起!”。
“搬得出、穩得住、可發展、能致富”,新村臺建好后,沿黃各鄉鎮爭相發展相關產業,做好灘區發展的后半篇文章。焦園鄉以蔬菜瓜果為重點,建起多處大棚設施農業示范點;長興集鄉以虎杖為龍頭,成為全國最大虎杖種植基地;沙窩鎮以黃河示范園內的特色農業為突破口,不斷壯大設施規模;菜園集鎮在搶占工業先機的基礎上,與上海農業公司聯合,建設生態農業專項示范工程。
既好看又實惠。東明灘區正在根據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總要求,拆除灘區內所有工業項目,策劃實施一批帶動就業強、增產增收的綠色生態項目。萬畝虎杖基地規劃不同的網格造型,正在填充色彩各異的綠化樹木,基地漸成新的旅游觀光風景區。黃河生態園依托流轉的6000多畝土地,新建300多個高標準大棚,大棚南面種植瓜菜,北面種植食用菌,同時建成果園500畝,建成集觀賞、生產于一體的甲魚蓮藕混養1000畝,富硒水稻1000畝,全部建成后,又將成為新的采摘樂園。另外,黃河灣、黃河漁田碼頭等一批新建游樂場所,開始帶動新建農業觀光項目,顯現出新的活力和后勁,為黃河旅游觀光帶的豐富內涵增色添彩。
黃河漁田碼頭占地面積約400多畝,以莊子文化、黃河文化、魯西南民俗文化及漁業文化為主要創意,是黃河沿線70公里旅游帶的重要布局點。該項目采用生態環保的設計理念,傾力打造休閑、文創、美食、漁宿、青少年研學基地、團隊拓展訓練為一體的高端綜合度假區。
在長興集鄉的辛店集村,黃河灘內因為河床滾動,留下不少嫩灘。每年冬季都有數萬只大雁、灰褐、天鵝、竇雁在這里過冬遷徙,無數的攝影愛好者、愛鳥協會志愿者,將平靜的黃河灘,推上了熱搜、成為關注的焦點。
在謝寨引黃閘與黃河交叉處的老君堂村,村莊北面有一抗洪搶險紀念碑,是紀念2003年黃河東明段遭受洪水、但無一人傷亡所建。該碑刻不大,但遠近聞名。
人說“黃河九曲十八彎”,是典型的“銅頭鐵尾豆腐腰”,游蕩性河流,所以僅在東明境內就有九道彎。沿著黃河水勢順流而下,在沙窩鎮的土地張村附近,黃河成東西走向,直沖東大堤而來,因為被壩頭阻攔,隨后調頭朝北。因此這里出現一道富有詩情畫意的黃河風景,漫步大堤之上,聽著黃河濤聲,撫摸岸邊垂柳,既可以欣賞“黃河落日圓”的優美,也可以感受“黃河之水天上來”的壯觀。
沿著彎彎曲曲的黃河大堤,瀏覽著大堤兩邊不斷變化的樹木品種,一會是爭奇斗艷的錦繡花色,一會是高聳挺拔的常綠樹木,法桐、欒樹、女貞、合歡、松柏、紅葉碧桃、金絲垂柳等多種苗木,經過合理的規劃搭配,工人們的精心管理,基本實現四季常青、三季有花,為曾經古老而滄桑的大堤增加了青春的氣息,煥發出無限生機。
到了高村險工段,又一展現黃河壯美的景點再現在人們面前。黃河再一次由東西走向改變為南北走向,并經過九十度轉彎奔流北去。大堤東側,以高村搶險紀念碑為主題的黃河文化苑盡收眼底。苑內碑廊里有新中國成立后歷屆國家領導人對黃河的評價,有歷朝歷代關于黃河的描述記載,還有被稱作“蝌蚪文”的一通碑刻,記載了大禹治水的歷史故事。這通碑刻的真跡在開封禹王臺,內行人說,即使拓片也具有十分珍貴的研究價值。
黃河苑內古木參天,走廊畫壁曲徑通幽,處處呈現出地域人文歷史與黃河滄桑巨變的記憶。高村搶險紀念碑,主要是記錄1948年解放軍保衛黃河,與國民黨反動派軍隊在這里展開黃河爭奪戰的歷史,也是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,每年接待游客和青少年學習近萬人。
在東明黃河公路大橋處,黃河開始了豪邁的“大河向東流”入海旅程。由江澤民題寫的“黃河公路大橋”向東5公里處,是著名思想家莊子故里莊寨村。莊寨村后面是莊子觀,莊子觀分為大殿、東殿、西殿、大門、登云橋、南華山、莊子墓等景點,建筑恢宏大氣,壁畫精美絕倫。莊子墓埋葬著莊子74代嫡系長子,周邊不少莊姓都是從這里遷出。
據史料記載,莊子觀建于唐貞觀二年,初名“南華觀”。自唐以來,歷代皆有重修,明萬歷年間、清康熙十四年、乾隆十九年和乾隆五十五年均有重修。此觀在清朝年間占地4公頃,觀內樓臺亭榭,假山綠水,秀木花草,幽徑雅竹,美如仙境。但因屢遭戰火、洪水破壞,以致“荒祠余瓦礫,斷碣長莓苔”,幾成廢墟。
1988年4月,居住在東明、曹縣、菏澤、蘭考、杞縣、原陽等縣市的莊氏宗親捐資重建?,F在的莊子觀為2007年所建,觀大門口楹聯:逍遙漆園聽天籟道心潤澤百世,安貧南華著真經奇文傳誦九州,將莊子思想、人生經歷和處事風格書寫得淋漓盡致。
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給東明黃河灘區帶來新的歷史發展機遇,東明縣正在按照“北工南農”規劃格局,全力實施生態戰略,在保持良好生態的基礎上,結合資源優勢和東明黃河文化、莊子文化以及武術之鄉、書畫之鄉、長壽之鄉等歷史文化底蘊,積極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,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,開發旅游資源,講好黃河故事,提升灘區發展布局,打造宜居環境,喜迎八方來客,助力鄉村振興。
文/圖 記者 李保珠 彭傳軍
通訊員 王恩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