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 馮 鍇 淑婭 來源: 牡丹晚報 發表時間: 2022-04-27 10:21
□記者 馮 鍇 淑婭
4月25日上午,“叮叮當當”的錘擊聲從菏澤南平花園小區一間車庫里傳出。這間車庫,就是王新博的銀器鏨刻工作室。
在工作室里,王新博伏案不停地敲打一塊銀片。
這是一件牡丹鏨刻的半成品,花瓣的形狀、葉片的脈絡都清晰可見……
鏨刻是一種古老的手工藝技法,一部鏨刻作品需要經過設計、熔煉、鏨刻、打磨等十多道工序才能完成。據王新博介紹,鏨刻作品多是龍鳳之類的,牡丹圖案并不多見,因為鏨刻的表現形式多是浮雕,牡丹花為球形,不好表現。
與多數菏澤人一樣,王新博有著深深的牡丹情節,學會鏨刻手藝后,便思索著如何把鏨刻和牡丹結合起來,經過長時間摸索,終于找到了現在的這種表現形式。
王新博是“90后”,從小動手能力就比較強,大學畢業后從事設計工作。
偶然間聽父輩提起祖輩曾做過鄉間銀匠的故事,王新博決定尋找銀器鏨刻工藝這門手藝,便去往有著“小爐匠村”之稱的云南鶴慶新華村學習鏨刻技藝。2016年,央視文物修復類紀錄片《我在故宮修文物》讓他堅定了“這些老手藝必須傳下去……”的信念。學成回到菏澤,他將車庫改裝成工作室。
王新博希望有機會與菏澤的書畫大家合作,用銀器鏨刻的方式將他們的牡丹題材作品表現出來。